close
初次造訪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時,第一個景點就是西教堂旁的”安妮之家”,就是他們當年避難密居的故址改成的博物館,外觀毫不起眼,而且排隊買票的遊客很多,我們並沒有太大的興趣進去觀看,所以就只在側廣場前照了安妮的小小雕像,宣示到此一遊後而離開。
入口處
合照就可看出安妮小小雕像的比例
等有空在找資料時,寫到進去參觀的有些人會哭,當時我直覺認為有些矯情,直到七個月過後的今天,看完了安妮的日記DVD,尤其是第三片光碟後,才真正感受到大時代的苦難及悲劇。因為我也是邊看邊哭,才知道如果先讀完小說或看完DVD,了解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後,再看到實景,應該是會睹物情傷,悲從中來吧!
安妮原本是個無憂無慮,天真活潑的少女,無奈因為國籍關係,而改變了她的一生。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全家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,與父親的合夥人全家及好友共八人(全是猶太人),全部躲進父親公司的閣樓,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秘室生活,這期間安妮藉由寫日記,抒發了少女的情懷,內心的世界及對未來的憧憬。直到1944年遭人檢舉,安妮及家人全被逮捕送往集中營,之後面對種種的生離死別,其悲慘之一生,留給世人的只有無限嘆息及省思。
1944年的4月5號的日記裡,她寫到「我希望在我死後,仍能繼續活著」。如今她的日記被翻譯為55種文字,銷售2400萬冊,我相信她的願望已能如償了。南方朔也在序言中寫到「日記是安妮的心靈唯一可以自由飛翔的地方,她在沒有日記的陪伴下孤獨死去,是她的哀傷,但日記沒有隨她消逝,卻是我們的幸運」。
讓我們珍惜這份幸運,更慶幸我們成長在"對"的時代洪流中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